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6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60339号 粤ICP备09017694号-2
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穗天演440106120029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www.12377.cn 举报电话:12377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Copyright (C) 2004-2024 KuGou.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动态
【欧美唱法 VS 中国唱法】
1.【欧美唱法】
欧美唱法源于美国黑人中流行的【蓝调】(Blues),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了众多的音乐形式:流行、爵士、摇滚或它们的混合体。它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中音区像“说话”、低音区像“叹气”、高音区像“远处喊人”。
六十年代开始,美**坛开始向技巧化发展,具体反映在音域的扩大、力度对比的加大和花腔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爵士女歌星黛娜.肖(Dinna Sshuur)。
七十年代的黑人男歌星皮波.布莱森(Peobo Bryson)以完美的演唱技巧于九十年代获得奥斯卡奖。他的唱法和英**星爱尔顿.约翰(Elton John)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没有前者那样的高音。也许人们会问:后者没有高音,名气反比前者大;在成名的歌星群体中,没高音的反比有高音的多,作何解释?
艺术竞争毕竟不是田径运动场上的单项角逐,裁判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单项指标论定名次。歌手的成名因素不局限于有无高音这一项,虽然没有高音,但可扬长避短,以风格和乐感取胜。
中层次的听众总多于高层次的听众。观众往往仅出于对某歌手的某一局部的偏爱,便把他(她)当做偶像。
不过,通俗歌曲向高音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有高音总是一种优势,没高音总是一种不足,因为有高音的歌手总比没高音的歌手表现力强,这对实力派歌手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纯商业性、“捧”出来的偶像派歌星而言,研究唱法、提高技巧确属多余之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存在,歌星如此,听众也如此。盲目崇拜或偏爱的心态不会永远不变,只有真正有实力的歌星,才能得到“永久”的赞誉。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不是商品。
欧美唱法先进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能力的【全面性】,体现在歌手对歌曲的处理上和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歌曲的适应性上。
麦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赛琳.迪昂等既能驾驭强劲的歌曲,又能抒情柔和的歌,或在同一首歌中忽而强劲、忽而柔和,变换自如。美国黑人女歌手黛娜.理芙斯(Dinna Reefes)在使用音色变化的技巧上,能唱得浑厚如男歌手,瞬间又能柔如清纯派女歌手。如此全面的歌手,在欧美歌坛可说是人才济济。
权衡歌手演唱技巧水平的准绳有十六个字可概括: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再好的嗓音天赋也无法做到上述要求。自从黛娜.肖和皮波.布莱森的出现,通俗唱法在技巧上已趋于完整,基本上形成一套美学效果的声乐体系。实际上,西洋传统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对演唱者技巧的权衡标准,和这十六字的基本要求毫无二致。
【花腔化】是欧美唱法发展中的另一标志。许多简单的老歌被重新演绎后再现于歌坛:赛琳.迪昂在独唱会上演唱的《Can I help fall in love》加入大量花腔。惠特尼.休斯顿唱的《How will I know》从可见到的几次慰问演出中,这首歌已被花腔“化”得喧宾夺主,面目全非了。至于在曲头、曲尾,在进入歌曲间奏中任意加几句花腔,在惠特尼.休斯顿和玛丽亚.凯瑞唱的歌曲中已习以为常。台湾女歌手李玟也借鉴了这种花腔并使用到中文歌曲中来,很成功。这种花腔化的点缀,往往使一首平凡的歌曲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一个歌手如果没有很高的和声知识是无法发挥这种本领的,这种发展也起到了提高歌手音乐素质的积极作用。
2.【港台唱法】
港台唱法源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大多是一种小调,解放后在港台发展起来。周璇、姚莉、龚秋霞、白光等唱法的影子在当今的港台歌坛上依稀可见。这种唱法最大的特征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近年来虽受到摇滚乐的冲击而有所改善,但这弱点依然存在。
以港台两地的唱法趋势而言,也有许多不同。香港唱法模式趋向于程式化:过于强调录音棚效果,唱法、技巧研究逐渐降到次要地位。这种趋向造成歌手的嗓音本色被忽视,“音质”被淡化了,“气声”成了唱法的基本功,唱法仅成了“包装”的一部分。在一味塑偶像歌手的主导动机支配下,歌手嗓音特色成了清一色的录音棚效果:大多数女歌手只会轻,不会响;只能柔,不能刚。
台湾歌坛在追求演唱特色这一点上一直比香港重视,反映在:
(1)有高音区的歌手很普遍。男歌星如林志炫、赵传、张信哲、王杰、伍思凯以及已故的张雨生等;女歌星有苏芮、蔡幸娟、陈淑桦、辛晓琪、千百惠以及近期的李玟、柯以敏、张惠妹等。
(2)嗓音特色的区别比较明显,能显示歌手的个性,不像香港歌手的嗓音那么雷同(这是唱法造成的)。
(3)在唱法技巧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如林志炫以自己有宽阔的音域而自豪;李玟、顺子借鉴欧美唱法加以洋为中用,无疑对推动通俗唱法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张惠妹发展了苏芮的唱法,把中国的语言和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巧“关闭”结合得很完美,但在技巧上稍逊于李玟;黄小琥和江蕙有非常高超的歌唱技巧,独特的嗓音,黄小琥的英语歌尤为出色,可惜国语歌还不到位,原因是她喜欢用“竖”起来的声音唱国语歌,甚至比蔡琴走得更远、更“竖”;江蕙的技巧更全面,可惜她是以唱台语歌为主的,她还有许多潜能没有被开发。齐豫选择结合西洋传统唱法的尝试相对地说是比较成功的,她为适应自己嗓音偏假的特点创造了能发挥这种特点的唱法,并且把许多古典音乐旋律填上英语歌词,她借鉴的西洋传统唱法不是“竖”而是“横”的。台湾的男声唱法也比香港男声唱法先进,首先表现在“音质特色”这一点上,“动力快车”也在借鉴欧美唱法,差距在于声音还不够集中。
3、【中国内地唱法】
中国内地流行歌坛发展不过十多年,势头却相当迅猛,其间经过一阶段“西北风”的探索,这阵风已成过去。当前在唱法上几乎全盘借鉴港台,内地女歌手的唱法在“弱声”上也完全用“气声”(这方面的技巧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在“强声”唱法方面还没找到方向,因为在香港歌手中找不出唱“强声”的范例可供模仿,因而不得不把“西北风”的强声唱法和香港唱法配套,这两种唱法由于“质”的不同,在效果上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感,这种模式如果被“定型”,那将产生和中国当前已定型的西洋传统唱法的情况一样,并且严重影响通俗唱法的发展。
以那英、陈明为例:那英的嗓音酷似苏芮,但更胜于苏芮,她音区更宽、力度更强,个性更明显。如果引导得法,她可以成为亚洲非常杰出的歌星,在唱法上甚至比今天的张惠妹更优越,(张惠妹的高音力度不足,这是她最大的弱点)。可惜一曲《朝思暮想》把她的“优势”全部破坏了,从事业角度说她成名了,从艺术角度说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陈明有巨大的嗓音潜能,在签约前已充分显露出来,当年演唱《心痛的感觉》一歌时,水平已在苏芮之上。遗憾的是签约之后嗓音变得非常一般,原本最优美的“音质”消失了……内地具有那英、陈明那样好的嗓子的歌手不在少数。但愿李玟、张惠妹、顺子在唱法上的突破能为内地歌坛产生冲击波……无疑李玟在高音唱法运用上(指强声)借鉴欧美唱法是最成功的先例。
男歌手唱法的趋势基本上和女歌手一样,稍有不同的是追求“奶油小生”型方面比香港走得更远。在唱法上内地受到张学友、刘德华影响最大,像刘欢那样唱法一时无法普及。必须承认刘欢在高音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是借鉴京剧唱法运用通俗唱法上一个成功的先例。
中国内地歌坛亟须引进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术,但有些想寻求突破的作曲者或制作人往往从【音乐形式】上去寻求出路。例如丁薇想创造中国爵士的尝试、演唱组的大量产生、创造中国的摇滚乐等。在唱法上甚至简单地认为沙哑嗓子就是摇滚歌手(事实上欧美沙哑唱法已成为时尚,麦克尔.波顿如此嗓音沙哑,却不是摇滚歌手,肯尼.罗杰斯也沙哑,是乡村歌手,弗瑞迪.麦库瑞嗓音并不怎么沙哑,却是摇滚歌手)。不否认欧美流行音乐在作曲、制作方面的先进地位,借鉴这方面的技巧是必要的,但流行音乐离不开“唱”,唱法的借鉴更应重视(有些人以为欧美人体质和声带先天能力不同于中国人,因此无法借鉴他们的唱法,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无法唱出像麦克尔.波顿或惠特尼.休斯顿那种声音来 )。事实上欧美流行唱法的基本方法和中国京剧唱法中的发声原理很近似,男声唱法酷似“老生”,女声唱法酷似“老旦”(只是吐字截然不同而已),近咫尺的先进唱法不借鉴,却一味模仿港台唱法,实在是舍近而求远了。
中**坛在通俗唱法上的出路必需及时从模仿香港模式中跳出来。用民族唱法(不是民歌唱法)为基础结合欧美唱法的技术部分,这种选择前途会更宽广。
PS:为什么说港台唱法的“气声”加“西北风”唱法的“强声”是一种不协调的组合?这种唱法模式之所以不可取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从生理上说:气声唱法很少运用声带的张力----阻力;西北风唱法则需要强劲的声带张力----阻力,在调节上必定带来困难。
2. 从物理学理论上说:西北风唱法音量很大,气声音量极小。二者的平衡要么靠歌手使用话筒来调节;要么靠调音师来调节,这么大的音量是一个很大的差距,技术再高的调音师也无法胜任。
3. 从效果上来说:阳刚与阴柔的对比太突然,会明显造成音色不统一,这和音量差距过大的情况相同。
它忽略了通俗唱法的一个特殊因素----人声与电声之间的协调。为了适应这个特点,欧美唱法发明了一种在唱强音时尽量以加强力度(即音强),而不加大音量来解决这个矛盾,以适应话筒距离嘴巴太近的情况。
可是有的老师为歌手专门上课《如何使用话筒》,把话筒一会拉近、一会拉远,如同吹拉管那样,以控制演唱者的音量,这给听众的视觉上造成了多么的不舒服!而欧美歌手绝不会在话筒使用上煞费苦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