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做楚囚。
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这是时人的嘲讽之作。 1910年,27岁的热血少年汪兆铭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一心求死,作《被逮口占》四篇;侥幸出狱免死,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汪精卫。 旧俗,而立之前皆可称为少年。 汪兆铭,乃是中国少年之佼佼者。 这少年,在黎明前的中国太过明亮,明亮得不合时宜。而时代的大潮,又常常会将“不合时宜”折损作另一种“不合时宜”。 卿本少年,奈何做贼。 汪精卫,恰因一时幸运,未曾死于少年,终沦为后者。 只因未曾死于少年,看尽险恶,尝遍炎凉,不复孤勇,不复赤诚,不复少年。抛去家国大义不谈,这又何尝不是人世之常态。 你若死于少年。 你当死于少年。 你已死于少年。 作此篇,兼怀未曾死于少年之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