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笔下的梅花
侯万福
毛泽东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我喜爱梅花。
1961年12月,在他68岁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卜算子•咏梅》词。

这首词写作的年代,正值国际上风云变幻,**浪潮四起的多事之年。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态势,毛泽东想起了严寒中的梅花。梅花的品格,诱发着诗人一种应战和挑战的情绪。
寒,没有锁住诗人的心扉,没有动摇诗人的坚强信念,面对寒气拂面,泰然自若,欣然命笔,以梅抒发。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他眼中,梅是那样的有骨,有神,有风采。他看到了,在天寒地冻的悬崖上,梅花舒展盛开的生机;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梅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这时,毛泽东和英国诗人雪莱的心灵碰撞在了一起。“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此豪迈,乐观的情绪,与宋人陆游笔下的《卜算子•咏梅》截然不同。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是寂寞的,于生不逢时的处境中,只好孤芳自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毛泽东读了陆游的词,反其意而用之。
以前所未有的格调,为梅花赋予了坚强、冷静、庄严、深邃、豪放而又乐观的精神品格。
在毛泽东的笔下,梅是勇敢者的化身,是胜利者的象征。梅花那根始终都耐寒的筋骨,支撑着无限的美好情怀。尽管是冰雪已垂挂于悬崖,朔风怒号于幽谷,万花凋谢,一片肃杀。而千枝万朵的梅花,枝条伸展得那么无畏,那么精神,那么自信;花朵开得那么自然纯朴,那么俏色动人,那么坚贞不屈。词的上阙,突出梅花在寒冷的环境下,傲然盛开的形象;词的下阕,展示了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前后一个“俏”字,一个“笑”字,相互呼应,由表及里,给梅花注入了脱俗卓越的灵魂。

古往今来,有哪个诗人能与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相比。同是《卜算子》的词牌,同样是飞雪中的梅花,毛泽东的这首《咏梅》所抒发的“志”和“情”不是比以往诗人的咏梅都更精彩吗?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归结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情怀。梅花,在新的时代里,在一代伟人的笔下,才真正显露出了本真的灵魂。
读了这首诗,我们又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要学做梅花的坚定品质,不屈不挠的勇气,梅花的无私无畏。在雪寒冰封的冬天,有梅花的绚丽开放,才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咏梅》告诉我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俏”字,一个“笑”字,梅是多么自信,多么可爱,多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