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歌曲应该有情趣而不仅仅是情绪。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歌词就是关键。词差劲,再好的曲子和唱功,效果也难说了。所以,在原创基地听歌,我习惯先看歌词。
在音乐方面,我是未入门者,业余爱好。不过鲁迅用原始人抬木头的哼哈之声阐释创作给了人以勇气,凡夫俗子同样可以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 这首曲子的设想,源于一周前感慨太多的人总爱无尽头的抱怨环境:抱怨居住环境噪音、办公室人际困境等等。于是想到如何看待生存环境这个人生大课题:自己最常说的是:不能够改变环境的时候记住尝试改变心境。一下子就联系到在课堂上曾例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事儿,突然就这么想到仿马致远填词了,虽然这很大胆(难度太大),3号当夜失眠,先打了个腹稿,次日初就,接下来录唱、配乐,10日晚成曲。 歌词第一段用马致远原词,第二段起用本人原创歌词;马致远是《秋思》,我的是《心境》。词中“野笛”一词,源自诗句“野笛无腔信口吹”,比喻牧童野外不成调的有欠火候的笛声(此曲引子开头自己吹的便是),“虎啸”应看作老虎的叫声,如同接下来的“松涛”一样表现月夜深山的声、画。《心境》首句写山居静态之境;第二句写动态之境:水渠推动的轮盘状的水车、野外的牧童短笛、院坝中孩儿嬉戏竹马的童趣;一二句同属白天之境,第三四句突出深山月夜静谧荒远之态:一轮戴着彩色光圈的明月下,起伏的松涛伴着远处虎啸之声,一帘瀑布从山崖倾泻而下(照应水车、茅屋、夜晚全景)。最末一句“有情人”对马致远“断肠人”、“家天下”对“在天涯”,以此突出由于心态不同,基本相同的景物产生的感受可以迥然相异的道理。 总体说来,自己尽量也用名词性词组对来对应马致远的名词性词语组合,以画面(场景)对画面。至于意境,各有所取,不必赘述。 顺带说说,这是自己第三首原创歌曲(另有以重庆涂山下著名呼归石为题谱写的《呼归曲》、《守爱呼归石》),传上来有投石问路之心,毕竟业余创作,唯恐扰人清梦。又,《心境》描述的是向往之境。可以说,自己历经磨难,但始终不忘打理个人的心境:有好心态方能安稳作人。此曲就是自家心曲,自己也是追梦人:把此前的文学创作(小打小闹)方向改到词曲创作上来,这就是现在的梦。 此曲用了两把排箫,一笛子,一洞箫、一小提琴;各小段所配乐器有所不同。引子先后模拟野笛、引用溪流、模拟深山鸟鸣(“山深闻鹧鸪”境)、松涛、鹰啼(用轻微的口哨在排箫音管上滑动吹成),以导入马致远之“秋思”场景。过门最粗糙,仅把各乐器录音段摘取片段来导入不同配器乐段,自然也有用器乐音色来表现不同心境的愿望。至于效果,没有过多考虑。 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曲作者,但会努力创作好歌词。也许,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能够把我们重庆被埋藏的闪光点显露出来。 为维护版权,此曲不允许下载。 诚望不吝赐教,箫乡子在此先行致谢。 箫乡子 2013.4.15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