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会宁这片热土,留给了会宁人民独特的会师精神。这种红色的精神唱在会宁人的歌里,更流在会宁人的血液里。作品通过对会宁昨天的怀想,叙述会宁人对会师精神的传承。通过对今天的展望,叙述会宁人对会师精神的发扬。而这种会师的精神,就像大墩梁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样,生长,开放,芬芳,留香。
英雄的身影我们不忘,英雄的足迹我们追寻。这专属于会宁人的会师精神,就像这芬芳的花儿一样。就让这会师的花儿灿烂盛开,绽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就让这会师的花儿灿烂的盛开,犹如我们心中,那红色的信仰。 歌曲《会师花儿香》的音乐风格立足于广袤黄土高原,扎根在红会宁的这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而又注意吸收外来音乐的因素,力图用音乐烘托出这个富有红色基因、秉持红色传统、善于兼收并蓄的大写会宁的新形象。 引子里的那支笛子辽阔悠远的旋律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了油菜花海边。起伏蜿蜒的音符走向好似勾勒着那一条条山脊、一道道沟壑。一个音符就是一朵花,一串音符就是一山花。这音符一直不断变幻着,万花筒一般闪现出一个个动人的、从无重复的美丽场景...... 接着,我们似曾相识的前奏音乐由弦乐群亲切而有动感地引出了主歌。主歌的音乐就是从儿时妈妈的摇篮曲里开始慢慢浸润、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土腔土调里提炼、萃取而来,就像我们耳边的风、眼中的山那么和谐天成,没有丝毫造作感,没有丝毫“化妆”感,素颜般天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如果仔细品味,会发现歌曲主题的音乐动机,来自流传很广深入人心的会宁民歌《王家的哥》,然后经过巧妙地变化和发展,让一句土得掉渣的老民歌曲调尽可能变得楚楚动人、光鲜亮丽,时尚动听: 在我们在忘情流连徜徉在油菜花海中,感喟置身于曾经在“歌儿里”、“故事里”听到的唱到的地方,百感交集之时,音乐突然画风一转,欢快的节奏好似一股欢乐的旋风,把我们的情绪一下子激活。歌曲进入副歌。如果说主歌是在“远眺”,那副歌就是“近观”。大家来到油菜花海中间,嗅着花香,看着绿叶,兴奋地欣赏着金色和绿色涂抹在黄色梯田里绘就的自然画卷。 间奏音乐力图在主歌的音调基础上有所突破,打造一个全新的音乐形象。因为副歌的主题音调是外来音乐本土化的产物。这是会宁官方给创作团队的一个命题作业。这个命题是来自云南阿诗玛故乡的一句极具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音调。 按图索骥容易,要把西南音调西北化着实让曲作者纠结了好久。历经百般痛苦的折磨后,终于在某一瞬间有了突破。在把原来阿诗玛音调音程关系基本保持、节奏型基本保留的同时,巧妙地将原来的“宫调式”移植到“商调式”,好似给一个云南阿妹教会了一口会宁方言: 在完全重复了两遍这个“乔装打扮”的外来音调之后,音乐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升华和飞跃,很西北、很会宁地稳稳落地。副歌从陌生的外来音调起始,历经这样的行进得到成功蜕变,既有曲径通幽般的神奇,又有柳暗花明般的爽快,这种两地音乐的嫁接产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让整个作品有了不一般的迷人色彩,给听众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西北风,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副歌的重复让这种“嫁接美”美美地晒了个够后,突然紧接着用“啦啦啦”引出了尾声,也就是全曲的最高潮,频繁地用全曲最高音“G”,百转腾挪之后意外地结束到了“徵”音,紧密附和着歌词,把“会师花儿”从“形”引申到“神”、从“你”附身于“我”,从而酿就了恢弘绚丽的终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