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开头和最后的念白没有实际含义,也不是来自哪种语言,就是即兴发挥的自创音节碎碎念,每遍录的都不一样。“folokongte”(?)出现了好几次,是因为某次录制发挥的时候发现它念起来口感(?)特别好还不出口水音,忍不住就保留下来多念了几遍…… 2. 我,青释,就是敲木鱼!打竹板!也绝对不会在编曲里插一下电!哎哟真香…… 灵感源于之前和人讨论”汉语歌词是否应当将’不用看词一听就能听懂‘作为一项评价标准“。 我个人的看法是未必——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以汉语演唱的歌曲作品,原则上要用音调(旋律)取代声调,这难免影响到受众从听觉上对汉语歌词表意的理解。其他很多语言,比如现代英语和现代日语,语素的边界基本跟声调无关,偶有例外,通常也容易通过歌词的语境判别(譬如现代日语中的“花”和“鼻子”),自然更容易“听懂”,这是语言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当然,从听众的需求出发,“容易听懂”的歌词,欣赏起来思维和感受的阻力更小,更易引起共鸣;这个角度来说,“是否容易听懂”确实是评价歌词的一个普适维度,而“容易听懂”无疑是一种优点。只是我觉得这不等于“不容易听懂的汉语歌词一定不是好歌词”,基于文本、对形式上模仿古诗文的作品进行欣赏时,就更是如此。 以上也只是我个人相当随便的看法,以及搞事的趣味来源——反正具体到这首词,它完全不容易听懂,并且也完全不是什么好歌词。总之意思姑且还是通顺的,韵也是押上了的,就这样吧凑合听听不要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