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吴信中故里——长丰
长丰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城西40公里的长丰河畔,由长洪和华丰两村首尾各取一字得名,寓长久丰收之意。 长丰大姓为吴。吴氏家族自古人才辈出。从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乾隆五十八年,小小的长丰居然有吴用先、吴应琦、吴诏沣、吴云(信中父)等四人考中进士,可见当时文风之盛。 长丰村基始创于元末。明末清初,各式簇新的厅堂庙宇拔地而起,上村的上厅、下厅,中村的吴充厅、五房厅,下村的下路厅、友堂厅、慈德厅以及村中的禹帝庙、吴公庙、水口庙等,均由青石垒基、杂木为柱,白墙青瓦,巍峨雄壮。厅堂内雕梁画栋,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极力描绘和渲染长丰的文化底蕴和富足心态。 村中有一条人工修筑的河流,用整齐划一的青石条垒砌而成,巧妙地引接来自山间的五股泉水,人称“五水合一”,人工河内常年清水漫流,鱼儿穿梭,一尘不染,绮丽迷人。在长仅1公里的河面上,竟建有柿树桥、四桥、森桂桥、水碓桥等近十座桥梁,均为单孔石砌拱桥,造型古朴优美。 人工河的最终归处是翰林院门口的荷花塘,用过的人工河水通过路基下狭长的进口注入方塘,被称为“五水到塘”。荷花塘边是清初经皇帝特许修造的、长达100米的照壁,照壁檐头盖青瓦,墙体厚实,气势雄浑。在700多年的历史中,长丰香帝庙、吴公庙一年四季香火缭绕,晨钟暮鼓,平添了村庄无比的凝重与和谐。 吴信中(1772—1827),字阅甫,号蔼人,徽州休宁长丰人,寄籍江苏吴县。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状元。及第后,例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吴信中幼时被弃,是吴云于途中将其拾回收养。状元及第后,吴云向吴信中说明此事。得知生母还在,吴信中不计前嫌,迎来生母赡养,尽心孝敬老人,让其生母颐养天年,给她养老送终。 吴信中耿直如其养父,为人正直,秉公处事,无私无畏。其养父吴云任御史时,“弹劾权要,声震朝野”,总能得到吴信中大力相助。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吴信中的副墨犹在,认识吴信中手迹的一看便知,吴信中始终给他的养父以支持和帮助。 吴信中虽然自幼随养父寄居江苏吴县,但他一直不忘自己是休宁人。他不仅常常光顾京师休宁会馆,而且多次慷慨解囊资助会馆。还以“邑人”身份满怀深情地撰写了《休宁义园碑记》。 养父吴云由河南彰德府辞官,归家养病。吴信中也以病告请长假,回乡侍奉父母。尔后不复为官,居家至终。 |